品阅小说网 > 危险人格识别术 > 序
品阅小说网 www.pyxs.com,最快更新危险人格识别术 !

    写在前面谨以此书献给那些被危险人格所伤害的人世上有两种人:一种人给你滋养,另一种人则榨干你。—乔·纳瓦罗/概述/本书旨在拓展读者的知识储备,或对其目睹(或亲身经历)的事情进行验证,不是临床心理疾病指南,也不能替代受过培训或有资质的专业人士所提供的咨询服务。每次与受害人交谈时,我都对他们遭受的苦难深表痛心,也深知需要保护他们的隐私和尊严。所以,本书中的受害者用的都是化名,而为了保险起见,我连事件、日期、时间、地点等都做了细微改动,因为现在有些警方报告和离婚文件是可以通过关键词(词组)搜索到的。总之,在不影响事例的特征或方式的代表性这一前提下,我尽最大努力保护了事件受害者的隐私和尊严。//我的同事兼好友乔·纳瓦罗将本书初稿交给我,让我阅读并提出适当的建设性意见。从我翻开本书第一页那一刻起,就再也放不下它了。这无疑是我曾读过的此类书籍中最有趣、最有用、最适合读者阅读的书之一。时至今日,对危险人格进行分析的学术研究已有很多,但乔并未落入社会科学术语和复杂的数据分析的俗套;他凭借自己多年的FBI特工及犯罪侧写员工作经历,清晰地向读者阐述了其对危险人格的论述和观点。在阅读本书时,有个问题浮现在我脑中:谁会觉得本书既有趣又有用呢?我的答案是:每个人。因为,我们每个人在人生的某个时刻几乎都会遇到一个或多个具有危险人格的人。这些人也许是我们的家人,是我们约会或结婚的对象,是我们的至交好友,或是我们的普通朋友,有些则是陌生人。本书的价值在于,它能帮助读者明白这样一个道理:在与一个具有危险人格的人相处时,即便是偶然邂逅,你也可能成为他的猎物。这种人心理存在缺陷,麻木不仁,将其苦难归咎于你,同时却对自己的恶毒行为无动于衷,不思悔改。希望大家能认真阅读、使用此书,因为它将为大家带来以下三个好处:第一,它能帮助读者识别危险人格,不会糊里糊涂与其有所牵扯;第二,它给读者提供具体的建议,教大家在迫不得已时如何有效应对危险人格;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如果大家真的把书中所述的警示和忠告放在心上,也许会拯救生命,至少会使你的心理、身体、经济免受伤害。我曾做过凶杀案警官,现在是一名犯罪学家,在我的从业生涯中,曾目睹过这些具有危险人格者给无辜(常常事先毫不知情)的受害者所造成的大量灾难。一旦进入这些人的影响范围或控制范围,谋杀、强奸、殴打、偷盗、霸凌、利用……就会随之而来。这些人狡猾精明,见缝插针。基于我多年的执法工作经历以及大量的犯罪学研究,我可以这样说,某个具有危险人格者很可能会进入你或亲人的生活。保持警惕是很有必要的,而警惕心与相关知识结合起来才能最大限度保证你的安全。我要说,乔·纳瓦罗的这本书恰恰符合了这一特点。伦纳德·特利托博士美国佛罗里达州圣里奥大学刑事司法特聘教授南佛罗里达大学犯罪学系名誉教授前言/本书的写作意图及应用说明/1975年6月27日,一个名叫苏珊·柯蒂斯的女孩从一个治安良好的校园里失踪了。她当时15岁,正在犹他州普罗沃市的杨百翰大学参加青年会议,我那时则刚刚进入警局不久,是个新手警察。我负责这起失踪案的前期调查。在询问了她的家人和朋友之后,我们得知:当时她说要回宿舍清洗牙箍[1]。但是我检查过她的房间,发现牙刷是干的,这说明她并未回过宿舍。那时的校园不像现在到处都有摄像头,也没有手机能与人时刻保持联系,所以我们只能从她的日常活动(比如说,她的午餐券已经用掉了,诸如此类)来寻找线索。我们跟她的家人交谈过。苏珊的失踪无异于晴天霹雳,令他们心如刀绞。他们悲痛而绝望的样子我至今历历在目。苏珊最终未能被找到,所有线索查下去都是死胡同。但这起离奇的失踪案始终萦绕在我的心头,因为她失踪的那晚正是由我负责在校园里巡逻。我总觉得应该对她的失踪负一定的责任。我把案卷复印了一份,里面有一张她的大幅照片,许多年来,我都在茫茫人海里搜寻,希望能找到一张与她有丝毫相仿的面孔。保留这份案卷的另一目的就是要时刻敲打自己—当时我未能保护这一无辜的生命。很多年过去了,我进了FBI,成为一名特工。有一天,我接到一位盐湖城警探打来的电话,他说:“有件事要告诉你。到现在我们都没能找到苏珊·柯蒂斯,但我们找到当初绑架她的人了。”他接着说,当晚有一个帅气的年轻男子驾驶一辆大众汽车在校园里游荡,找寻“猎物”。被捕之后,这名男子交代了绑架并杀害苏珊·柯蒂斯的罪行。他就是西奥多·泰德·邦迪,经过审讯,他最终交代自己在美国的四个州里连环杀害了35名女性。至今我还不忍回想那个杏眼长发的女孩。我曾日复一日看她的照片,读她的日记,闻她的衣物并探索她曾去过的地方,检查她鞋子的潮湿情况和鞋底的泥土……只为寻找点滴线索来找到她的下落。案发当晚,我很可能见过凶手在校园里开车游荡,我本该细心查看一下车里是否坐着一名杨百翰大学的学生、车窗上是否贴着教职工车辆的标签,但是当天来校园里参加活动的人太多,很多人都把这一点疏忽了。当晚并没有人目击到违法行为,也没有人报警。当晚的校园似乎跟以往没什么两样,除了多了一个四处寻找猎物的危险人物,一个“捕食者”。这个连环杀人凶手并未就此收手,此后又残杀了多名女性。杨百翰大学的治安在全国来说是最好的,却仍有诱拐杀人案发生,这是怎么了?什么样的人会做出这种惨绝人寰的事?一想到竟会有人如此狠毒地伤害他人及其亲友,我就心寒、愤怒。那时我只是一名22岁的小警员而已,却已深深明白了一件事:在我们生活的星球上存在各种危险人物,只要有这样的危险人物,就没有绝对的安全。接着我意识到,当时只有15岁的苏珊·柯蒂斯在被害当晚独自一人面对那个禽兽时肯定也明白了这个道理;一想到这个情景,我就不寒而栗。也正是在这一事件的驱动下,多年之后我加入了FBI的犯罪侧写部门,在坦帕市分部工作,后来到了FBI的精英部门—国家安全处,参与行为分析项目。我逼着自己去研究罪犯个体及其异常行为,而这也成了我在联邦调查局的主要工作内容。苏珊·柯蒂斯是在我眼皮子底下失踪的,我在案件调查报告上如此写道。这一惨剧鞭策着我拼命寻找问题的答案,而答案就在两类人身上—罪犯本人及受害者。40多年来,我从他们身上总结出了一条规律,那就是某些人格会给他人带来伤害。不论是恶行、痛苦、折磨、经济损失还是非正常死亡,应为这些惨剧负责的总是属于此类人格的人。本书所要阐述的也就是这些给我们带来痛苦和折磨的危险人格。我要将自己所了解的,关于罪犯、反常行为、危险人格的知识分享给大家,因为这些知识真的可以挽救生命。本书的写作意图通过这本书,我想与大家分享我所掌握的知识,让大家也能了解那些可能给我们带来伤害的人是什么情况。具有危险人格者无处不在,他们可能是我们的邻居、朋友、上司、恋人、配偶、父母……他们可能是社区领袖,也可能是负责我们教育、资产、健康、安全的专业人士,正因为如此,我们更应该心怀警惕。邪恶、罪行、痛苦和折磨降临的方式五花八门,它们不会大张旗鼓,叫嚣着“准备好了吗,我就要来了”一路找到我们身上来。以我多年从事FBI特工的经验而言,那些不法分子都擅长于接近受害人,然后再下手。比如丹尼斯·雷达[2],从他首次作案到最后被捕,这30年时间里他隐藏得非常好—他在堪萨斯州威奇托市附近的帕克市定居,是当地一个基督教会的领导、市里流浪狗捕狗队成员、合规专员[3]。在这光鲜的外表之下,他却是一个至少杀害了10个人的连环杀手,又因为他捆绑、虐待、杀害的作案手法,得了BTK这个外号。而这些罪行在30年时间里被他隐藏得密不透风,连他的妻子、孩子、市政官员和教会同僚都不知道。再比如大卫·罗素·威廉姆斯[4],这个受过多项嘉奖的加拿大空军上校也有个不为妻子、同事所知的秘密:他是一个连环强奸杀人犯。此类例子还有许多,如天主教神父的长袍下,掩盖了几十年的虐童罪行……诸如此类的罪恶事实令人惊愕疑惑:我们还能相信谁?如何才能察觉危害、防患于未然?说到底,我们的武器只有三个:一是嗅探危险的动物本能,二是观察能力,三是察觉到他人行为反常的警觉心。如果察觉危险迹象能够救你一命的话,那么有时候这个能救你命的人恰恰就是你自己,因为不论是在工作还是在家里,坐在那个古怪或易怒的人的格子间旁边,或与其只有一门之隔的人正是你啊。比如2013年被捕的阿里尔·卡斯特罗,他把3个女孩囚禁在家里达10年之久(那可是3600多天啊),并虐待和强奸她们。在他被捕几个小时之后,邻居们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都是又惊又疑,因为卡斯特罗“一副阳光和善的样子,很喜欢小孩子”,有一名与卡斯特罗仅隔两户人家的老邻居认识卡斯特罗已达22年之久,他说:“我很愧疚,我该早就发现一些迹象的。”如果这些人—卡斯特罗的邻居、家人、玩音乐的同伴、乐队成员(卡斯特罗是某支乐队的吉他手兼主唱)—的观察力和警觉性再强一点儿,结果会是怎样?然而大多数人都不愿干涉他人的生活,我们的社会风气也是“少管闲事”,并且,大多数人即使有心,也不知该对哪些情况留意。可悲的是,这种“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心态已成为社会的常态,极少会有例外情况出现。我不愿大家受到伤害,也不愿大家经历那些我曾目睹、很多不幸的人曾遭受的痛苦,我希望大家都能过上幸福、充实的生活。但我知道,具有危险人格的人无处不在,并伺机伤害、折磨、掠夺我们。你若是不信,只需翻翻报纸,看看上面的罪案报道,就能明白我们为什么需要时刻提防了。人们总是在受到伤害之后才会想起这样的问题:“为什么这种事会发生在我身上?为什么事先一点儿迹象都没有?”这种情况大家(包括我在内)都曾经历过。事后诸葛亮谁都会当,可预见力几乎全无。这是本末倒置,于事无补。对危机的预见力并非人皆有之,因为从未有人教我们该去留意什么。像我这样与犯罪案件打交道的专业人士都知道,几乎所有恶行都有其个性特征和行为迹象,这些蛛丝马迹就是对潜在受害者发出的警告:“哪里哪里不对劲,当心,留意,躲开……”可是,人们或者察觉不到这些特征和迹象,或者对其视若无睹、听而不闻。所以我才要写这本书。我想帮大家擦亮双眼,看清潜在的算计和伤害。安全是我们自己的责任,不能依赖他人;把个人安危托付于他人,得到的只能是失望和伤害。警察局整天都忙得焦头烂额,心理诊所里总是人满为患,从法庭审判中逃脱的坏人络绎不绝,还有前文曾提到的,有太多恶人未能被绳之以法……所以,我们必须把个人安危握在自己手里。如果对付这些坏人能像上网一样,轻点鼠标就能屏蔽掉,那该多好。但这是不可能的。那我们就只能时刻保持警惕了。我希望与大家分享这些宝贵的知识,因为大家不可能随身“携带”一位犯罪学专家,可以随时回答你的疑问,“你怎么看?他危险吗?”“他是个好人吗?”“我能放心让他照看孩子吗?”“跟他合伙投资靠不靠谱?”“选他做舍友没事吧?”“这个经理会不会毁了我的公司?”“我把他带回家并留他过夜没事吧?”……在找到问题的答案之后,我们要做出是或否的决定;但很少有人能在做决定之前,针对心中疑问去对相关的人进行“审查”。若是未经仔细考虑就仓促做出决定,那么人们很可能会在第二天报纸头版的“昨日惨剧”新闻报道中找到问题的答案。读过这本书之后,你就能在保证自身安危这件事上采取主动了。它将以浅显而实用的方式教给你专家级的知识,这样你就能将自己的安危牢牢把握在手中。通过本书,我将教大家学会辨识有缺陷的人格和品德,以减少大家在情感、心理、经济、身体上被算计的可能性。本杰明·富兰克林有句名言:“投资知识将获得最大回报。”我将其稍做补充—学习本书所述的知识将拯救生命。危险人格的真相现在,我们已经对新闻头条里的枪击案见惯不怪了:某人走进办公大楼或是教室、露营地等场所,接着,似乎毫无缘由地拿出自动步枪等武器疯狂扫射,打死打伤大量无辜平民。惨案过后,事态平息下来,在掩埋哀悼死者、救助抚慰伤者(后者及其家人的人生必定要永远背负这一创伤)之时,总有这样的问题浮现出来:“什么样的人竟会如此狠毒?就没有办法防止此类惨剧重演吗?”每当有这样的惨案发生,都会立刻成为媒体的焦点,并在数月时间里萦绕在我们嘴边心头(如弗吉尼亚理工学院校园枪击案[5]、哥伦拜恩校园事件[6]、桑迪胡克小学枪击案[7]、奥斯陆爆炸枪击事件[8]……此类例子不胜枚举)。尤为不幸的是,此类惨剧层出不穷,仅以美国为例,平均每年就有18~20起类似惨案发生(根据2012年8月6日《时代》公布的数据)。而这种平均每月1起的惨案已使得我们感觉麻木。每次得知惨案的消息,我们关心的似乎只剩下了死亡的人数,这次是多少?8个、16个、26个还是77个[9]?此类大规模惨案虽说令人发指,却只是我们所面临威胁的冰山一角。一个更为残酷的事实是:每一起大规模杀伤惨案的背后,都有数以百计的小规模凶案,那些凶手一次只杀害一名儿童/恋人/配偶。这样的惨案很少会成为媒体的焦点,而对大多数人而言,这种没有全国影响的、低调的恶行、折磨和虐待才是最应提防的。那些危险人格的主人就在我们身边,或在我们家庭内部,或在教堂里,或在学校里,或在办公室里……他们往往隐藏得极好,甚至深得我们的信任,大多数人都不知自己竟然整日与虎狼为伴,待到明白过来却为时已晚。由于此类凶案破案率不高,所以只有在凶手被抓住并经过媒体报道之后才会引起我们的关注。仅就美国而言,平均每年会有15000起凶杀案、4800000起家庭侵害、2200000起盗窃、354000起抢劫、230000多起性侵案发生,其中很多暴行未有报案,害人者得不到法律的惩罚(以上数据来自FBI 2011年的《统一犯罪报告》)。还有像伯纳德·麦道夫[10]这样的人,多年以来他从老年人甚至朋友那里诈骗钱财,其金额之大、范围之广令人咋舌,波及数千人的经济生活。他们可以数十年潜形匿迹,暗中作恶,如在15年时间里性侵多名男童的杰里·桑达斯基[11]。回想一下你自己的经历,也许你也是某种偷盗或暴行的受害者。或者你曾家中被盗,或者曾被人撬了车门,或者你曾经的恋人阴险狠毒,或者你曾在学校或工作中被人欺负,或者你曾被人袭击、抢劫,或者曾遭受性虐待但未曾报案,又或者你报了案,却迟迟未有结果……总有太多罪行未被报案,而已经报案的那些,将坏人绳之以法的概率又小得可怜。根据犯罪学家们的统计结果,这概率还不到1%。这也就意味着,对大多数人而言,那些可能会给我们带来伤害的人—那些危险人格的主人—或者因得不到法律的惩罚而恣意妄为,或者作恶多年之后才服罪束手。以上所说的还仅仅是身体的伤害。但创伤绝非仅限于身体,大多数坏人还会给我们造成情感、心理、经济等方面的伤害。这类人也属于危险人格,因为他们会以其独有的方式伤害我们。四种危险人格的由来在FBI担任侧写员时,我渐渐发现某些人格是产生罪恶的根源。具有这些人格的人往往是以下几类事件的罪魁祸首,他们或总给他人带来痛苦和折磨,或总在违法乱纪,或总有危险行为倾向,或总是投机取巧、喜欢虐待他人……总之就是导致别人身心痛苦。并且,其此类行为并非偶然,而是一种常态。通过学习和别人的指导,我了解到某些人格常常会表现出以下特点:他们或者恶毒,或者谎话连篇、总爱操纵别人,或者喜欢在利用他人过程中得到乐趣,或者不尊重他人、不遵纪守法……他们没有情感,残忍、冷酷、爱算计人。他们会一遍遍重复此类行为,对因此给他人造成的身心伤害毫不关心。我曾参与各种案件的调查和逮捕工作,并与强奸犯、杀人犯、绑架犯、银行劫匪、白领罪犯[12]、恋童癖患者、恐怖分子等罪犯有过交谈。我发现,危险人格是可以隐藏得很深的,所以我的这些知识和经验也得来不易。1995年我认识了凯丽·特雷泽·沃伦,那时她30岁,跟丈夫、女儿一起居住在乔治亚州的沃纳罗宾斯。凯丽曾在美国军队担任文秘职务,在德国服役结束后光荣退役。她丈夫在贮木场工作,她退役后则陆续换了几份工作,如当保姆、在便利店打工等。每次见到凯丽,她总是满面笑容,用拥抱迎接我的到访。哪怕食物再少,她也与你一起分享;眼前的冰茶,不等喝完她就及时为你添满。那年夏天我们一共会面10多次,她的笑容从未消减。凯丽告诉我在德国驻扎的军队生活是怎样的,还回忆起她在美国南方一个贫困家庭的成长经历。她风趣开朗,应答迅速,从未使交谈冷场。在近一年时间里,她向我及我FBI的同事们提供情报,帮助我们追捕一个罪犯—那人不仅仅是个罪犯,他还是个苏联间谍。那一年时间里,我们听信了凯丽所说的每一个字;只要是她热情提供的线索,我们都信以为真。然而,事情很不对劲。听从了凯丽的话,我们反而一无所获。很久之后我们才发现,真正的线索其实并不在美国国内,而是远在欧洲。最后我们去找凯丽对质,那时我们才发现,她不仅仅是对我们撒了谎,真正出卖了祖国的就是她。在20世纪冷战高峰期,20多岁的她利用打文件的职务便利,将高度机密的作战计划卖给苏联,把整个中欧置于险境。总是一脸笑容招待我们冰茶的凯丽,只是危险人格的又一个例子—他们一方面魅力非凡、诙谐风趣,另一方面却能将整个国家(在凯丽而言则是若干个国家)置于岌岌可危的境地。最终,凯丽因犯间谍罪被判25年监禁。会出现缺陷的不仅仅是人格,还有品德,亦即品行和道德。大体而言,这种人不可相信,不可依靠,不可托付。并且,因为他们的人格和品德存在缺陷,他们的行为往往会给他人带来灾难和痛苦。多年以来,我总结出四种人格类型,它们正是我们常见伤害的罪魁祸首。这四种危险人格广泛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之中,威胁着我们的经济、情感和身体安全,它们也正是本书的论述重点:◎自恋型人格◎情绪不稳定型人格◎妄想型人格◎掠夺型人格关于本书的用词有些读者可能会纳闷,我为什么会选择使用像“掠夺型人格”和“情绪不稳定型人格”这样的词汇来定义书中的两种危险人格。这里我需要做一下说明。我想让非专业的读者在阅读时也能够明白这些危险人格的特点,并且不受文化背景的影响。如果用“精神变态”来代替“掠夺型人格”,也许会更简单(有些朋友建议说,这样的专业术语会有助于本书的销售),但“精神变态”这个词已被滥用,甚至有些专业人士在使用这些术语时也十分随意;而那些较为审慎的专业人士都认为,更为确切的表达—亦是世界卫生组织的标准用语—应该是“行为失常”、“反社会”、“反社会型人格障碍”。在医学和心理学专业文献中,“精神变态”、“反社会”、“反社会型人格障碍”、“行为失常”这些词的意义有着清晰的区别,而用这些词对某个人进行鉴定时,需要对心理健康专业知识或研究有一定的了解才行。然而,这些词连专业人士都会觉得复杂难懂、不易区分,更不用说普通读者了。所以我才决定使用“掠夺型人格”这个词来代替,用这个词来概括那些“捕食”别人、利用别人、无视规则、无视他人权利和尊严的人再合适不过了。同样的,普通人很难理解“边缘型人格”、“表演型人格障碍”、“行为失常”、“抑郁狂躁型忧郁症”等专业词汇的意义,所以我就选择用“情绪不稳定型人格”来对其进行概括,以帮助大家理解。此外我还意识到,像“边缘型人格”和“表演型人格障碍”这样的词已经具有负面意义和内涵,使用时常常带有贬义,且不利于本书意旨的阐述。考虑到以上原因,我就没有使用这些词汇。使用“自恋型人格”和“妄想型人格”这两个词汇是因为它们的使用范围已经非常广泛,并且为人所熟知(这要归功于诸多神话传说和文学作品)。危险人格清单在我的实际工作中,根本不会有机会用几天甚至几周的时间对某个人进行审查评估。我们工作中的各种决定—调查、锁定、跟踪、询问、对证、拘留、逮捕等,都是在一瞬间做出的。在跟绑匪交涉时,警察不可能说:“稍等片刻,我们得咨询一下专家委员会,了解一下你究竟属于什么人格,那样我们就知道该怎么对付你了。”那简直是天方夜谭。现实的生活是实时发展变化的,做出决定只在瞬息之间。我们对人类行为的常识在危急关头至关重要,但更重要的是那些日积月累的、有关危险人格行为模式的信息。多年以来,通过与危险人物以及与专家和受害者的交谈,我终于能将这些危险人格以清单的形式总结出来,在FBI每天都要面对的高危情况中对形形色色的恶人进行评估。先前只有少数FBI精英侧写专家才知道的知识,以及多年来我屡试不爽并精心总结的绝技,都在你手中的这本书里。在书中,我将结合日常生活中的实例、我曾处理过的案例以及媒体报道的事件,逐章介绍四种具有危险人格的人的典型特征、行为模式、给人的感觉、出没地点、与人接触的方式等情况。在每一章结束时,我都用浅显易懂的语言描述了某种危险人格的表现形式,亦即“危险人格清单”。此份清单中还包括一个简单实用的评分系统,利用这个评分系统,大家可以评估某个人的行为属于此类危险人格的何种程度:轻微、中等还是严重;换句话说,即“惹人烦恼”、“阴险狠毒”、“非常危险”。“危险人格清单”将帮助大家:◎知道常见的需要保持警惕的人格特征和行为方式有哪些;◎了解什么样的特征、行为、事件看似平常,却暗含危机;◎预见到具有危险人格的某人下一步会做什么;◎明白与具有某种危险人格的人相处的威胁等级如何。每份“危险人格清单”都极具针对性,并且非常详细,甚至比心理健康专家用于诊断人格障碍的测试表还要全面。大家在阅读本书、使用“危险人格清单”进行评估测试时就会发现,本书与其他同类书籍不同,很少使用数据进行描述。对此我有充分的理由。一旦我们说某某危险人格类型占了总人口的1%或6%或2.8%时,那就会把读者注意力的重心误导到统计学概率上面去,而偏离了真正的重心—危险人格的行为特征。那时就会有人说:“哦,跟具有这种人格的人相处的话,有96%的可能性是安全的,所以不用担心嘛。”这是很危险的。很多烟民正是如此,他们自欺欺人地盯着未患肺癌的烟民概率,却对自己的行为和生活方式会导致肺癌这一事实讳而不谈。这种心态是最要不得的。随便在某处—街头、工作中、车里、家里、卧室里—与某人的某次偶遇,都有可能毁了你的一生。所以,在本书中我们关注的是行为特征,而非数据和概率。在研究中我还发现,某种心理障碍常常会在某种性别的人身上体现,或者与某种性别的人相关。比如说,反社会型人格障碍往往发生在男性身上,而边缘型人格障碍往往发生在女性身上。这两种心理障碍的行为特征很多都可归入“掠夺型人格”和“情绪不稳定型人格”中,这一点在后文会有具体阐述。而与目光狭隘地只盯着统计数据一样,将某种心理障碍或危险人格类型与某个性别挂钩也是极不妥当的。我们不想被数据和性别偏见蒙蔽了双眼,我们关注的是行为特征;危险人格的类型完全可以用行为特征来定义区分。重要提醒在阅读本书时,大家一定要牢牢记住:我乔·纳瓦罗不是一个心理健康专家,这本书也不是一本心理诊断手册。我的专长是观察、破译人类行为。本书是一本记述类型的书,教大家如何通过观察他人行为来辨别危险人格,它还是一本教你如何自我保护并保护亲人的书。介绍心理疾病、变态心理学、人格障碍及其可能的成因、治疗手段的优秀书籍和材料有很多,但本书与之大不相同。如果你想站在学术的角度去了解、学习这些知识,还是选择那些书籍材料较好。本书内容来自我担任FBI特工时的归纳总结,因为工作性质,我们要频繁地跟各类危险人格—或是作为调查目标,或是作为调查线索—面对面打交道。所以,本书内容与医学无关,那是心理健康专家的事。很多同类书籍着眼于探索危险人格的成因,但在本书中你找不到类似论述,原因很简单:如果有人以每天欺凌羞辱你为乐,或骗光了你的全部身家,或调戏骚扰你的孩子,或用腰带勒你的脖子……这时去分析其人格成因有什么用?临床医生和研究人员才对这个感兴趣,而我们普通人关心的,首先是自己的安全和亲人的幸福。在执法部门工作的几十年里,我总结出一个经验:对疑犯的人格了解得越多越深,将其绳之以法或阻止其继续作恶的可能性就越高。例如,在绑架人质事件中,如果能知道他是妄想型人格、掠夺型人格、自恋型人格还是极度情绪不稳定型人格,那么我们就能知道该选择何种方式和时机与之交涉;除此之外,这些信息还能帮助我们选择以何种行动方案来解救人质。了解疑犯的人格类型往往能使我们预知可能出现的结果,因为人格特征决定着人们的行为倾向。因此,在行为分析界流传着这样一句话:“过去的行为是对未来行为的最好预测。”或借用伟大思想家亚里士多德阐述人之本性的一句名言—“现在的我们是过去各种重复的行为塑造而成的。”所以,如果你要探寻的是危险人格的“成因”,那你不会在本书中找到解答。但是,如果你想了解这些人的思维和行为,如果你想保护自己、保护亲人和事业,那就以阅读本书作为开始吧。正式开始前的最后一点说明对待任何人都要心怀尊重,言行要合乎道德标准,这是我做人的准则,也是所接受的教育和培训的基本原则;此外,我还坚信,作为社会的一员,谁都没有承担被人伤害的责任和义务。这就是我写作本书的原因。我关心的只有一件事—大家的安全和幸福。我关心的是你、你的儿女、你的父母、你的祖父母与外祖父母……我不愿他们受到伤害。我不是要耸人听闻,而是想用知识把大家武装起来。我想在大家脑子里装上危险人格“警报器”,在你或亲人受到伤害之前就有所察觉;若是正在遭受侵害,则帮你远远地避开他们,逃离其魔爪。我想帮大家建起心里的“安全雷达”,在探测到危险行为时,会给你发出警告:当心。提防这个人。先缓一缓。别相信他……如果大家都能有这份警觉性,那么我们的社会就会安全很多。这样的话,也许那些危险人格所引发的惨案和浩劫能够得以长久平息。如果读过本书之后,你学会了如何识别那些会给你带来身体、情感、心理、经济等方面的伤害和损失的危险人格,并知道该如何自保的话,那么我写作本书的目的也就达到了。特别提示每次与受害人交谈时,我都对他们遭受的苦难深表痛心,也深知需要保护他们的隐私和尊严。所以,本书中的受害者用的都是化名,而为了保险起见,我连事件经过、日期、时间、地点等都做了细微改动,因为现在有些警方报告和离婚文件是可以通过关键词(词组)搜索到的。总之,在不影响事例的特征或方式的代表性这一前提下,我尽最大努力保护了事件受害者的隐私和尊严。前言译注[1]用于牙齿矫正,又称牙套。[2]原文为 ,1945出生,美国连环杀手,在1974年至1991年间于堪萨斯州塞奇威克县威奇托地区最少虐杀了10人。他有BTK杀手之称,意即“绑、虐、杀”( Kill)。他在犯案后均会向当地警方和报馆寄信,以BTK为署名声称曾作案,并在信中讲述案件详情。他于2005年2月25日在其寓所附近被捕,同年8月18日被判175年有期徒刑。[3]受金融财团雇佣来保障商业运营中不会发生利益冲突并保障经营符合所有的法律法规的专业人士,往往由律师担任。[4]曾为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等多个世界元首驾驶专机,后担任加拿大某空军基地最高长官。被控谋杀、非法拘禁、私闯民宅、强奸等共计88项罪名。[5]2007年4月16日在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学院暨州立大学发生的两次枪击事件,连同凶手在内共有33人死亡,并至少造成23人受伤。这是美国历史上死亡人数最多的校园枪击案,也是美国建国200多年来最严重的枪击事件。枪击案的凶手为该校大四英语系的韩裔学生赵承熙,他最后在诺理斯教学大楼里自杀身亡。[6]1999年4月20日于美国科罗拉多州杰弗逊郡哥伦拜恩高中发生的校园枪击事件。两名青少年学生—埃里克?哈里斯和迪伦?克莱伯德配备枪械和爆炸物进入校园,枪杀了12名学生和1名教师,造成其他24人受伤,两人随即自杀身亡。[7]2012年12月14日美国康涅狄格州桑迪胡克小学发生枪击案,造成包括凶手在内的28人丧生,其中20人是儿童,警方还在凶手家中发现了其母亲也被杀害。枪手为男性,名为亚当?兰扎,家住新泽西州,其母是桑迪胡克小学的教师。这是美国历史上死伤最惨重的校园枪击案之一。[8]2011年7月22日发生在挪威首都奥斯陆市的爆炸事件及数小时后发生在于特岛的枪击事件。当地时间15时26分,位于奥斯陆市中心的挪威政府办公大楼附近发生爆炸,爆炸发生2小时后,在位于奥斯陆以西约40公里处的于特岛发生枪击事件,一名装扮成警察的枪手向挪威工党青年团夏令营的人群射击。两起事件造成92人当场死亡、数十人受伤。疑犯是32岁的挪威人安德斯?贝林?布雷维克,他是一名有自恋倾向的极右排外激进分子,当场被捕。[9]“77个”是于特岛枪击事件截至当地时间25日上午的死亡数字。[10]前纳斯达克主席,美国历史上最大的诈骗案制造者,其操作的“庞氏骗局”诈骗金额超过600亿美元。2009年6月29日,麦道夫因诈骗案在纽约被判处150年监禁。[11]1944年出生,曾在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橄榄球队任助理教练,涉嫌于1994年至2009年性侵至少10名男童。2012年6月22日,宾夕法尼亚州一个陪审团认定桑达斯基性侵男童等45项罪名成立。[12]指企业工作人员利用职权违法犯罪,如贪污、行贿、逃税、做假广告、侵犯知识产权等。